文/红鹤集团创始人董事长 李雪凇
采访编辑/《楼市》「北京设计周•D21建筑设计评委采访」
建筑与社会的联系如此紧密,建筑思维融多种元素于其中。尊重创新,才会引发更多创造的动力。犹如一池静水,总有人会投石头下去打破这个平衡,当所有的建筑向它靠拢以后会形成新的平衡。循环往复,从一个平衡走向另一个平衡,这种动态平衡就意味着不断创新。
伴着钢筋水泥的味道,大量新建筑兴起,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兴趣。央视CCTV新楼从建设到落成引爆了一场全国范围内的广泛争议,在摩天大楼层出不穷的时代,以CCTV新楼为首的一大批新建筑完全打破了原有的建筑常规,挑战着常人的视觉经验和结构常识。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城市大发展和快建筑,使中国的城市、建筑、环境更加丰富。尤其自中国加入WTO后,内地建筑设计市场全面开放,欧美、日本、港台等地区的建筑设计企业进入中国,内地建筑设计市场基本不受限制。从而造成我国建筑设计行业,既有国有独资建筑设计企业,如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现代设计集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等,也有民营设计企业及各类专业设计事务所和工作室,还有大量国外设计事务所。专业水平提高的同时,行业竞争显然更加激烈。
设计行业的激烈竞争和房地产的迅速发展促使建筑行业正在形成一个多元化发展的格局,但也造成其与开发“标准化”之间的碰撞。
现今中国房地产开发领域里,大型地产公司谋求跨区域发展、做大做强,众多开发商在纵横南北城市的大踏步开发征程中,纷纷将“标准化”作为利刃,一鼓作气地征服多个城市。地产企业向外扩张的过程中不得不面临诸多现实问题,管理团队日趋庞大,异地开发带来的种种差异往往导致决策效率下降、决策代价过高,迫使开发商们更关注和致力于应用标准化策略,来整合和节省资源并减小决策过程中的代价。
面对当前中国房地产开发的现状,人们越发意识到以商业形式开发建造的建筑物和居住社区正在书写城市的未来,我们正在进入荷兰建筑师库哈斯所提出的“普通城市”(Generic City),大都市膨胀使大城市看起来越来越相像,可辨识性越来越低。
由于一张在广州洛溪大桥上拍的“华南板块”照片,王受之曾被问得不知如何回答。他在受邀到美国洛杉矶南加州建筑学院讲课期间,放映的照片中有广州著名的“华南板块”。看见八个巨大的楼盘几百栋高层建筑完全一个设计,听课的各国建筑师、研究生、大学生鸦雀无声。几分钟后,解构主义大师埃里克•欧文•莫斯举手提问说,“在美国,设计一个建筑的时候大家从来没有想象过当这个作品被成百上千次重复时的效果,中国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今年6月南京发生的一件小事似乎也在向中国的建筑设计发问。刚到南京一天的法国人Royer由于小区里91幢楼长得一模一样,忘记了自己住哪一幢,越找越没有头绪。联系不上朋友,和小区保安语言不通,Royer没法回家,急得坐在小区大门口哭了起来,最终报警才找到了家门。如果城市中遍布小区以及小区中密集的楼群每一幢楼看起来都大同小异,外形、颜色、结构、布局等方面都整齐划一,只有标示每一幢楼的数字是不同的。那每踏足一个小区,就有如进入一个由钢筋混凝土组成的现代化“城市迷宫”。
追根究底,标准化是由于资本扩张引起的,但这种类似DNA结构的自我复制,并不利于鼓励体现思维差异化的个性设计。
建筑创作不同于工业设计,一个构思精妙的茶杯可以千万次地被复制、造福更多人,但是当一件建筑创作被当作茶杯一样不分场合千万次地重建,后果将非常恐怖。任何风格,无论新古典、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等,单独设计都可以做得非常好,但是数量一多全部一样,再好的设计也就索然无味或味同嚼蜡了。
众所周知,建筑的存在不是孤立的,外部空间环境与场所不仅赋予建筑创作构思的某种特质,而且包容着建筑形式、空间因素所不能解释的丰富美学形式要素。即使地理距离十分相近,北京和天津两个城市仍然表现出对建筑作品截然不同的要求。而建筑师在静观和表现中反映问题,在对问题的思考中揭示出多种角度的认识。
在不断变化的现实中,建筑在它切入公共空间和与之建立的对话中,能提示人们注意同样是在变化的历史和文化含义。小到咖啡馆,比如以绿色和古铜色两种色调搭成的星巴克,起初被认为是创意阶层在先进国家出现的城市环境,但在成为无处不在的城市景观后,人们开始重新追求“新意”。
这个创新能够打破原有的平衡,犹如一池静水,一个小石子扔进去会激起千层浪,当所有的水波向同一个频率靠拢,就会形成新的平静。我把CCTV作为一个案例,CCTV就是投进CBD平静池子里的那一颗石子,它是那么的突兀、怪异,特别惊奇地出现在人们面前,但它体现着一种超前的设计思想,会吸引更多建筑渐渐向着“新意”靠拢,持续挑战原有的平衡,等到未来,当有更多更新奇的建筑矗立于它身边的时候,又会归于平静。
所以,创新是无价的,尊重创新,才会引发更多创造的动力。在一个竞相创新的阶段,就会趋于多元化,当创新形成成果,就会有很多追随者和模仿者,模仿、复制,然后趋于一致性,这种时候,就又会有人来打破这种平衡。循环往复,从一个平衡走向另一个平衡,这种动态平衡就意味着不断创新。
也许有人认为大量开发的住宅和商业性建筑难以被称为建筑创作。但审视建筑史可以发现,即使在人类进入工业文明的近代,当大多数建筑倒下或被人遗忘的时候,位于美国匹茨堡市郊区的流水别墅依然挺立,柯·布西耶设计的朗香教堂仍然被朝拜,被称为“居住单元盒子”的马塞公寓仍能激起人们的讨论和兴趣。
这是因为,建筑的多元和创新并不意味着盲目地求变,建筑之间也不该是彼此毫无关联的、跳跃式的,不是用杂乱无章的建筑组群演绎城市片段。在建筑作品中,创新元素应该是静静彰显在每一处细节——每一根线条、每一个弧度、每一款造型、材料的选择、色彩的搭配、对传统的承袭、对人的关照、还有在作品当中闪烁着的创作灵感。所以,创新和多元化是建筑上的精益求精,以好的作品来符合建筑形式美的一般原则,是造型、空间与装饰艺术的统一体现。建筑不仅是建筑师要表达的时代语言,还是为公众而存在的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