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16岁之前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这事就瞎了?

——李雪凇坐答“红知乎”

首先,我认为16岁之前没有养成看书的习惯有两个原因:

第一就是你们的家长他没有阅读习惯,没有给你创造一个在家里或者课外阅读的氛围;

第二个是因为你们没有碰到让你们有兴趣的入门书,包括我们所有的国民教育的教材都是枯燥乏味的,都不是由最牛的编教材的人员所编,能够把某一门知识深入浅出地、通透地讲述出来这样的入门书,像英国DK出版社就出了很多图文并茂的、解剖式的书,在中国以前是罕见的。所以入门书的不行直接导致了大家对于这门课没有兴趣,也就是没有找到好的领路人激发、启发,启蒙的书在中国是非常匮乏的。但现在随着国际间的交流增加,越来越多的好书,包括儿童读物越来越多,它能够引发儿童对某一方面的兴趣。

综上所述这两点都不能怪我们呐,都是因为要么没有好的环境,要么没有好的介质。所以第一大点:16岁之前没有养成看书的习惯不能怪我们。

第二点就是16岁之前要是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会不会瞎呢?

我觉得没有那么严重,甚至于我认为比如说现在开始学习钢琴,虽然不是童子功了,但是由于我们自身认识水平的提高,如从现在开始,哪怕40岁、50岁开始练仍然可以取得比一般人要好的造诣,只是我们没有办法达到像郎朗那样的,从小因为童子功所造成的肌肉记忆的水平,但是往往我们一般性的要求又不需要达到那样的一种水平,所以我觉得过了16岁我们仍然有机会改变这个。

只是说我们可能比起16岁之前打下这种基础、养成这种习惯的人付出的要多,包括我们今天=已经20多岁30多岁还要讨论这个问题,要补这一课。我想我在这里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能够为16岁以前没有阅读习惯的这部分同事提供一种路径,所以我觉得肯定没瞎。

那么接下来我来分享下我在阅读方面的心得。

第一点,我认为读书有两种:第一个叫做远虑型的,一种是近忧型的。

远虑型的实际上就是老是操心人类的事情,老是关心人类从哪里来,现在在哪,将要去哪去。人类如何对这个世界提起疑问、寻求理解、获得安定?因为我们处在一种对于前景不明,对于所处的环境不安的过程当中,所以我们要获得更多的信息来解释我们所处的状态、我们自身的状态。比如说我们摸摸额头发烫了,比平时烫,人觉得不舒服,然后又觉得身体内部发寒四肢无力又酸痛,这时候我们就想:我不安了。那么我怎么能从不安转变成安呢?这种转变需要我们对自身以及遇到的环境,比如说我是不是着凉了还是遇到了什么事情呢,在这种疑问与解答的过程中产生了知识,所以知识本身是一种面对问题、对抗不安的解答,这几乎是一种本能,那么在这么一种解答的过程当中,前人把他的这种经验沉淀下来形成一种稳定的答案,这种沉淀下来的我们管它叫知识,也可以把它叫认识,在某种意义上认识等于知识。

那么总有一些人他比别人更操心我们整个人类,当然作为他自己来讲它也是人类的一部分,是怎么去面对这个复杂多变的神秘的世界乃至于宇宙的,所以远虑的部分更多出于好奇心和兴趣。那么还有近忧的部分就是眼前的问题是什么。我刚才其实讲到的比如说我身体不舒服的这的环节,那么近忧就是医学的诊疗临床的部分,而远虑部分就是医学和生物学乃至更多的延伸学科包括进化论它们所能够揭示的进化论意义上的这种原因。而近忧就是医学诊疗,我到底是怎么生病了、发烧了,我能不能吃一种药就能马上看好,也就是解决实际问题。那么反映在这个层次上面,远虑就是我们工作以外的兴趣,包括我们很多人都会对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想不虚此行想了解更多我们所处的宇宙世界这个大环境社会的种种前因后果上下文结构,我们所处其中的什么位置,同时我们回顾过去预测未来。更多的呢,我们还是要关注我们怎么把眼前的事情能解决,也就是近忧的部分,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我是怎么走上阅读的道路的。当然在中学以前包括小学幼儿园的时候,那时候我的奶奶是一名教师,我的爷爷是一名传统的士绅,我们家在当地是商户商业家庭,小乡绅。我的爷爷提供各种传统故事,我小时候老是和他们听评书历史传说一些奇闻异事什么识宝回子,后来才知道就是认识宝物的像阿里巴巴这样的回回就是穆斯林人,给我老讲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那么我奶奶呢比较正统,她是教师,所以对我要求很严格,是她给了我愿景,也给了我很严格的要求和训练,她和我爷爷所扮演的角色不一样,我爷爷很放纵我,很宠爱我,老给我讲一些历史上的事,很疼爱我,他们俩一个是红脸一个是白脸,那么小时候也有各种不同的儿童读物伴随着我这是我的幸运。

但是到了中学的时候,实际随着我自我意识的提升,我那时候开始读小说,在第一第二条里面我把它叫做先感性后理性。先看了大量的小说,我那时候几乎把中国所有现实主义题材的小说都给看了,比如说舒同、贾平凹、王安忆、王朔、路遥、余华等等,包括很风靡的柯云路,那时候看了他好多书,我觉得它能够丰富我的内心世界,能够让我对一个社会有一个体认,那时候沉浸在这些人所描述的世界里面,为他们感到惊奇,我那时候觉得作家太了不起了,他能够虚构出一个世界,让我能够很真切地活在当中,然后我的灵魂可以依附在某一个角色上面,感同深受,而且他的细节和想象力都是那么令人震撼。

到了大学期间,我们和高中的同学还保持联系,我们高中同学里面有学哲学的,也有学政治的,也有学法律的,那么这时候我们表现出来的更多是炫耀,炫耀什么?炫耀知识。那时,在男生的当中,讨论战争,讨论政治,带有很强的话语权的掌控抢夺。所以我们那时候会经常接触到哲学,比如说那个时候存在主义很火,那么我就连夜的看萨特,实际上那个时候我都不知道海德格尔是谁,但萨特很火,实际上都是断章取义的在阅读,生吞活剥根本不懂,我们会把里面的句子拿出来第二天跟同学说,自己都搞不清楚就拿出来炫了,纯属和同学就是一个上半页和下半页的差距。

从炫耀开始,就从这里面获得了利益,你炫耀的过程中,当你发现你懂他不懂,那么你就占据了上风。我想现在有很多媒体的报道里面说现在的人,尤其是富二代什么的他们炫富,我觉得还不如炫知识,因为它可能让你在未来走上一条更好的道路,而炫富呢,你的潜力在哪里呢?所以我刚才讲先感性后理性,先通过小说来丰富自己的体会,加深对整个社会的认识,然后有说理的部分,哲学是说理的部分。实际上我在大学的时候我学的最好的一门课就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就是马原,我记得我有一门课得了89分,全年级第一名,第二名大概考了70多分,然后我的老师点名要求见我,说李雪淞是谁,实际上她的课我每一次都去,不管是阶梯教室还是公共教室抢座位,我都是坐在最前面记笔记,这个可能是一个种子。我觉得她讲的东西很有趣,她在讲一些深刻道理,这些深刻道理它在吸引我。这个阶段我把它叫做兴趣阅读或者散点阅读,读哪算哪,我认为只要我有兴趣的我就广泛接触。

第三,我把它叫做进入了系统阅读或者重点阅读的阶段了,那么这个大概就是我到了北京以后,当时我是北漂,我有意识的认为需要把这些散点串起来,那么这时候我用了一个方法叫做先垂直后水平。什么叫先垂直呢就是我们知道上和下它就是垂直,左和右叫做水平。那么上下是什么概念呢,我举个例子,上下5千年这就是垂直。我把它们串起来的契机是用的历史,我记得那个时候在96、97年的时候,那两年我主要在看历史,首先看通史,看中国的通史。我刚才在讲第二条的时候,我其实忘了一条,我其实疏于对西方文学的阅读,为什么?第一,我们家没有西方的背景,近亲里面没有留洋的,所以对英文的语感到现在都是我的一个短板,很多译注里面光名字就长得不得了,克里斯托夫什么的。实际上我当时买了不少书,什么《白鲸》、《白痴》,《战争与和平》都有,但是我看不进去,因为语感不好,还有就是人物名字太长,有时候它的机构又比较复杂,所以从来没有入门,而且没有一个人指导我,没有被一个环境所带进去。

好,我回到第三条,我把它用垂直的方法串起来就是中国的上下5千年,我又把它分成了三个视角。第一个就是大陆学者的视角,一个是海外华人的视角,还有一个是西方人的视角。海外视角里面有两个人对我影响比较大,第一个是博洋,第二个是黄仁宇。博洋的,比如说像大历史啊、通鉴啊,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他写的古代的官名都要在括号后面写上相当于现在职称的官名,这样一下子你就能够穿越过去了,虽然不是那么贴切,严丝合缝,但是对你理解有很大的好处。大陆的我读过还有王家范等等,也看了不少人的通史。然后国外的汉学家史学家像费正清,剑桥史里面的剑桥插图史,就是带图的,先从最简单的开始入门,如果你要梳理脉络你一定要从最简单的开始。如果是散点阅读啊,那你无所谓,可以啃啃难的到底是什么,最专业的是什么,因为你是散点式的你不是去梳理,,你可以看不懂扔一边去,但是回到你要去系统阅读梳理性的阅读,那么你就要从简单的开始,从薄的开始读。所以当我把上下5千年,通过三个视角梳理过以后,我觉得我通透多了,那么我这个时候再选取某一个断面,比方说上下5千年里南宋在文化上面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你如果用南宋作为一个断面,你就可以对他的经济、经济史、工艺美术史、城建的历史、外交史、战争史等等,展开做水平式的阅读了。好,这就是第三条。

那么第四条呢?

就是我在这么多年里面始终每年都有主题阅读,比如说我花了很大重心去阅读佛教,宗教主题阅读,我基本上这一年里面有相当大的篇幅是围绕宗教读书,在我制定的年度计划里对我的分类进行了配比,哪些是我要补的,哪些是我需要进一步深入的。

第五呢就是机会阅读。

什么意思呢?就是抓住机会,趁热打铁。

比方说,在红鹤,往往在周二的晚上有走红的活动,嘉宾也许是某本书的作者,这个时候你可以近距离的接触他,因为对这个人的近距离接触和感性认识导致你有机会看他书的时候有一种更鲜活的感觉。那么这个时候,你在跟他接触的这段时间去做相关的阅读效果是最好的。

或者说是你看一本书之后,有机会去接触到他的作者,跟他做一些交流,那么你将在这方面的效率是最高的。同时,如果你将你刚刚趁热打铁所学到的知识马上再传授给别人,那你记住这些知识的概率将达到百分之五十、六十以上,也就是说,这个时候你的知识活用的情况下,即被你用了,比如说你有炫耀啊、有传播啊、教授啊这些功能存在,那么你记住这些知识的可能性就会越高。同时在你教授别人的过程当中,有的时候你的记忆会短路,有些你记得不是很牢靠,或者说你有些概念在通过讲授的过程当中,在做梳理的时候发现不是很扎实,这时候你又会再去回顾,而这时候学习效果也是最好的,这就是机会阅读。

第六,我在阅读的时候会分成四个层次,分别是:翻读,抽读,通读和研读。

翻读就是基本上我在买书的时候就会翻读,买书的时候我搜寻的是概念,这个概念我最近比较有兴趣,或者说这个概念在我的年度计划里面,在我的主题阅读的范围里面,是我这段时间主要围绕的主题在展开阅读的,那么只要是涉及到这方面的,我就马上会把它买了。甭管我了解这里面的百分之多少,我都会把它收入囊中。那么这个时候主要是看看目录是什么,看看作者的背景是什么。有的时候我会把前言读了,就是他在什么背景下写这本书的,知道前因了,知道它的目录结构了那么放下来,以后可能再去读它,这是翻读,就是翻一翻。

第二个就是抽读。抽读就是读我其中有兴趣的章节,我可能不从第一章开始读,而是从最有兴趣的那一章开始读,我读一段感觉一下。因为一本书,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去编排,但是一本书不可能就是只有一条完整的主线。或者说是严丝合缝逻辑完全严密的主线,这是不现实的。一本书它大致是按照一条主线来组织的,但实际上来讲,它有很多是非逻辑性的。

第三条是通读。通读就是从头到尾给读完。那么这基本上也是被我列为比较重要的书,然后进行完整的阅读。

第四个深度就是研读。研读的话我认为最不可绕过去的,可能会对我整个的某一个领域的知识具有跨越性的认识的这类书,那么把它研读。那研读大概是个什么感觉呢?第一个就是在书上面做笔记,同时一些重要的把它摘录到我的笔记本上。在书上做笔记的时候,我会用不同的符号去标注它,比如下划线,波浪线,着重号,还有就是方括弧来去做一些解析。因为在很多,尤其是讲道理的书里面,这些书往往被称之为“哲学书”,这类书它有的时候句子会比较长,为了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它的从句又比较多,从句多了,这个长句的组成部分就比较多。然后呢,我们需要把一个句子分解开,你要知道这些从句在修饰哪些主语,所以需要对于句子成分做出一些划分,知道它重点在说什么。

里面会遇到比较难的概念,或者不是很清楚的概念的时候,我也会分成两种态度。第一个就是随时做链接阅读,这个遇到电子书的时候会比较好办,就是你直接在网上做链接就可以查了。如果是纸本的书,你就需要马上折个角,然后再去找另外一本书,或者是在网上找百度百科,找谷歌或者是维基百科,或者是MBA智库等等这些词典类的、工具类的网站去寻找它的概念,了解它的一般性的概念。

然后有一些概念不是说你马上就可以深入了解的,它实际上在你的脑海里形成了一个概念的印象,它其实在你的心里面埋下了种子,如果有机会它会萌芽,如果跟你利害相关,未来它就会萌芽,有机会你未来就会去读它。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