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我和“年鉴”的空中楼阁 —— 给《中国房地房地产广告年鉴》的序言

文/ 李雪凇

===========================

每次在机场书店,随手翻一翻“房地产广告年鉴”,放了回去。

这么多年过去了,“年鉴”总是老样子:美术设计和文案的使用手册,花花绿绿。没有前因(营销机会的寻找),更没有后果(营销效果如何?)。

从一线城市迅速复制到三四线城市,企图每一个角落都是一本“年鉴”。一个地级市正在接受“全球品鉴”,一个县城正在“与世界同步”。中国各级城市早在“年鉴”中同步,时差缩小。

绝大部分案例依葫芦画瓢,真正有启发性的极为罕见,甚至连基本功扎实的案子都不多。什么叫基本功?从营销环境的分析、产品、竞品、客群的分析和洞察,到对症下药的策略制定,最后到精彩有说服力的方案。这每一个步骤的区分、每步间的逻辑关系,就是所谓基本功。

为何会在房地产营销已经发展了十多年的此刻,再次说基本功?房地产的产业化最近发展速度快过了产业人才的成长速度。萝卜快了不洗泥。最近,我时常参加红鹤基层员工的面试。有一次,一本面带倦容的“房地产广告年鉴”坐在我对面:“做豪宅四五年,真累了,不停地加班修改……”他在想:还能坚持多久?

我问他:“你能和我谈谈你服务项目的客人情况吗?给我讲5个客人的故事。他叫什么?家里几口人?服务人员有几个?净资产大概情况?资产来源?怎么配置?他的语录还记得吗?这些大白话背后的价值观是什么?消费观、置业观是怎样的?他容不容易受广告影响?他怎么获取房地产信息?怎么才能影响到他的置业观念?他在观望和出手之间时,什么触动了他?……”

他一问犹豫,二问支吾,三问茫然。

我说,难道这些问题不是你想知道的吗?这些问题不有趣吗?这些答案神秘吗?这些问题的对策是什么呢?这些对策需要多少点子来解决呢?

我说,“视觉设计”这个职业的本质是什么?难道不是“对以视觉影像为形式呈现的信息加工”吗?你和你的文案搭档都是“信息加工师”,那么需要将“信息”加工成什么样子才是有效的呢?难道开发商不会自己加工吗?是因为你一方面更懂得购房者的“欲求”,另一方面更懂得把普通的信息加工成更接近那个“欲求”的样子。所以我们要将“洞悉购房者心理机制”作为“加工信息”的前提条件。如果丧失了这种“洞悉能力”,就像盲人打靶,苦练扣扳机的技术又能有什么实际功用呢?这种写情书不知道情人是谁的状态,不正是一种空中楼阁吗?

我说,这四年里,你所服务的机构没有教会你,要求你,支持你必须完成这一项基本功吗?你真正认为你的竞标比稿是在解决问题吗?你坚持认为你们整个团队(公司)没有一个人能了解豪宅客户的心理吗?你认为臆想能帮助你吗?我说,对人性的探索有那么无聊吗?还是修改排版让你无聊?

“年鉴”低下头:“今天醍醐灌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