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走红客堂】数据桥梁 II

【编者按】本期走红嘉宾是中国最有实力的,互联网中早期风险投资机构——合力投资的合伙人:李论Adam Lee。他有非常丰富的互联网投资实操经验,一年要看上千个项目。是合力投资里面,看项目最多的人之一。此次走红主题为“互联网前沿及营销”,共持续了2小时,信息量如洪水般巨大,因此鹤君将分期为大家呈上。

===============================

接下来给大家说一说,我认为移动互联网能够给这个社会提供的价值是什么?我认为移动互联网或者说互联网,它能够给这个世界提供的机会就是使得信息跟资源的匹配变得越来越直接了。

我给大家看一个视频,有个故事讲的是在美国经济泡沫即将爆炸的时候,两个合伙人在家门前的台阶上的一个对话,其中一个合伙人在进入投资管理机构之前是一个桥梁工程师,他说:“我认为我这辈子对世界作出的最大的贡献是我在AE和BE之间建了一座小的桥。这个桥只有三百多米长,但每天大概会有八万五千人通过这座桥,因为有了这座桥,这八万五千人,每天将少开三十六英里。”然后他得出个数据说八万五千人,每个人加在一起将少开多少英里,然后因为有这座桥将导致大家少浪费多少时间,可以少浪费多少汽油,这是个庞大的数据。从这个桥建好到现在,为世界做出了非常巨大的贡献。他替很多人,节省了一个非常庞大的、以兆为单位的时间,又节省了一个非常庞大的数据的能源。

我给这个视频起名叫桥梁。移动互联网其实就是这个桥,它使得我们信息的沟通不再需要大量的中间介质,可以使信息的沟通变得更加有效。在我们做营销的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怎么样使你的传播变得更加有效,怎样使传播去噪音化,使得你的传播能够直接指向你想到达的人。在这个过程里面我们就需要用互联网或者说移动互联网去建大量这样的桥。

我们来看个例子,时下有个很著名的店叫皇太极,一个卖煎饼的,那是我一个很好的兄弟叫麦刚同志投的一个项目。当年他投这个项目的时候,我们都笑他说:你一个做互联网的人,也投了两家上市公司了。怎么会投一个煎饼果子店?但是后来我们发现,这家煎饼果子店,非常有意思。他所有的营销没有花过一分钱,他所有的营销都是通过微博、微信去完成的。而他这一家店一个月已经可以做到五百多万的营业额。就是一家小店,就卖煎饼果子,没有花过一分钱的广告费,这就是营销。如果有机会我可以出面来请这个皇太极的创始人,来给大家分享一下他在做这款营销的体会。你们也可以去搜他刚刚在年会上做的一个主题演讲“关于皇太极营销的十个要点”。这文章写得非常好,当然其中有一些被夸张的成分,但他的理念是非常互联网化的理念。即怎样把信息最有效的匹配出去,因为任何时候,信息跟广告其实是同一体的。

就比如说前天在美国上市的58同城,这家公司做什么,做分类广告的。分类广告在传统广告里面是最被人所看不起的。就是小豆腐块,什么换锁、搬家公司、丢了的狗……一个广告一天可能才几十块钱。但这种广告其实就是一种资讯。十几年前,在互联网不发达的时候,我们需要找一个开锁的人,或者需要找一个搬家公司。我记得我唯一做的事儿,就是买一份当地的晚报,然后把那个分类广告页打开,看哪个广告顺眼一点,就打个电话说:后天还是大后天我们要搬家,你安排一个搬家公司。这其实对于你来说是信息,他很有价值。但是对于搬家公司而言,那就是广告。因为他需要把那些信息,让别人知道。而58同城就是干这样的事儿,就是把所有分类广告变到网上去了,让你搜索起来更方便。而最后成为了一家上市公司。他就是使得信息变成更有效的沟通方式,而不需要报纸这样一个传播的媒介。因为报纸是有印刷有排版,还要有报摊分销等等问题。而互联网把这问题解决了。这就是我们说他的价值所在。

其实我们的营销过程中也是一样,就是在我们的客户和他的最终用户之间建立这样一个桥梁,使得沟通变得更加有效。所以说我认为移动互联网的核心概念就是数据,就是数据的有效传导。每个人都在产生数据,你产生的数据,你看起来没有价值,但是这个数据对别人是有价值的。别人在不断的接受你的数据,你也在不断的接受别人的数据。比如我们用大众点评网,在我们要去一个餐厅时,我们都会去看一看别人说了点啥,别人怎么评价的。这个其实都是数据的作用。

再比如说我看过一个有意思的创意项目:他做了一个化妆品推荐系统。我们可以发现化妆品其实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东西,比如你说SK-II的神仙水好,但是A女生用完感觉很好,B女生用完感觉就有可能不好,客观存在个体化的差异,这个时候当你需要被推荐一个化妆品的时候,你需要找到一个跟你个体尽可能接近的人,你怎么找到这个相近的人呢?这个个体应该是已经有大量的数据在互联网上被记录下来,你也有大量的数据在互联网上被记录下来,然后把你两者一匹配,发现你们两个接近程度最高的时候,这个人给出的建议跟意见,一定是最有效的。比如他们有一些参照系数:年龄、肤质、地域和城市等等。这个理念就是一个我很喜欢的,大数据的概念,通过不断的记录一个用户的行为,不断的积累他的数据,完了之后做一个举荐系统。

再继续说这个举荐系统,有一个阶段我很喜欢用大众点评网,去搜索我认为好吃的饭店,结果我试了三回之后,我发现每次都让我很失望。在大众点评上给星级很高的饭店(当然我刨去他可能有广告有给费用)我去以后发现口味都不好。后来我知道为什么了,因为喜欢在网上做点评的那一个人群,他的生活习惯跟我不太一样。就是说我们彼此的经历决定了我们的习惯不一样,从而他的意见对我来说并不是最有可采用性的。而我需要找到的是那个生活习惯、个人经历、甚至生活轨迹尽可能跟我匹配度的人。他给出的建议,我认为才是最有效的建议。这就是移动互联网,记录数据、传播数据和分享数据。

再比如说,美国有一个很火的网站叫“像我一样的病人”,他是做什么的?就是病例分享。我们发现当大家生病时,第一反应是先去百度/谷歌一下,看一看别人是什么样的?我感触最深的是:有小孩之后,半夜小孩突然发烧,这时候会很困惑,是应该去医院挂急诊呢,还是说采取一些其他的保守治疗方案呢。这时候通常使用的方法就是去百度。看看别的妈妈是怎么说的。如果我们可以把每一个人的生理数据,全部数据化,别人的病例数据对你就有很大价值。

比如说我生了某种病,我找到一个病人,年龄跟我差不多,肥胖程度跟我差不多,饮食习惯差不多,跟我的生活轨迹差不多,在哪个城市生活也差不多,当他患了这种病的时候,他的病例和治疗方案对我来说就很有价值的。美国人做了这个配型,我一直在寻找中国版的病例配型网站。因为我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医疗还相对落后,大量的二线、三线和农村地区,没有条件进行很好的医疗的时候,这是一个善莫大焉的工作,是通过病例的分享去解决很多病人的痛苦。我们去北京的大医院看看,每天早晨凌晨三点钟就有人在排队。为什么?因为他们希望找到最好的那个医生,很多人不远千里、砸锅卖铁带着自己的孩子,或者带着自己的父亲母亲家人来北京看病,就是因为他希望找到一个医生,这个医生是经验最丰富的,是最好的。而什么样的医生是最好的?我个人认为:除了经验以外,北京的医生为什么好?上海的大医院的医生为什么好?因为他看过足够多的病人,他有足够多的病人,他参加过国际上足够多的交流活动。其实也就意味着他有足够大的数据样本。其实这件事情完全是可以被互联网化来颠覆。当互联网能够做成一个系统,自动把所有的病症加以归类总结,做出什么样的病症需要什么样的治疗,能够决定什么样的结果的时候。很多病,我相信百分之七八十的病,可以通过在线的自我诊断,完成基本治疗。不需要去争抢那些最核心的医院的医疗资源。而在中国,我们的人口太多了,目前中国每年在医疗领域的投入,只占到中国GDP的4%,在全球大概处于一百名左右的水平,虽然我们GDP在全球排第二。这样比国民党时期,四九年以前差很多(解放前医疗投入大概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1%)。在这种时候,其实很需要这样的东西。我经常在各种各样的创业者交流会上呼吁有这样的项目产生,能够给中国人提供更多、更方便的机会。

未完待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