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卖房子,到街上去

文/天津红鹤 创意总监    张炳桐

===========================

1.人们从来没像现在这样喜欢把自己关在屋子里。

2.难道不是吗?否则宅男宅女宅大爷这些词哪来?

3.打赌,你在屋子里读到上一条,这将再一次证明我的观点。还有,你有多久没在户外读过书了?再赌一个,我说很久。

4.过去,人们的交流主要靠语言和肢体语言。现在呢?互联网、手机、QQ、微信、非死不可、围脖、推特……还有MSN。对不起,最后这个即将被淘汰,可真是好消息。

5.嘴巴就是用来吃饭和说话,喝大了吐酒不算。瞧瞧,我们快让其中 50% 的功能退化了。

6.贝肯山的房子是好房子,这是先要说明的。

7.而且,特别贵。

8.毕竟那么好的地段不能用坏产品浪费。有多好?用个俗的说法:天津滨海的长安街周边。

9.好房子绝不是卖材料和户型面积,以及地段。

10.  卖房子要到户外去。还记得第3条吗?

11.  贝肯山有个好街区。

12.  街区的概念不是社区,而是从视觉上或从人的行为参与上,更为开放的活动场所。

13.  再直观点,就是从规划上创造更多的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可能。谈话、拥抱、亲吻、视觉交流、擦身而过……乃至独处,都能够顺理成章地进行。

14.  另外,在好的街区里,人文性格是很难被忽视的,即便只从建筑、植被的视觉与触感上就可以清晰感觉到,这是被精心雕刻过的。一切细微的感官刺激,通过色彩、形状、层次表现出来,貌似空气、时间、味道等等都可以触摸。

15.  好的、令人舒适的居住环境往往具有共同的特征,比如具有轻微的怀旧情绪。

16.  熟悉的才是安全的。熟悉造就满意。还有,人类都追逐安全。

17.“半开阖的空间,有半隐蔽半开敞的特点;环境条件稳定;从来不适合很多人停留;视觉效果较为单纯,没有浓艳炫目的色彩;在公众目光所及之处,又不被别人干扰。”天津大学荆其敏教授的总结。

18.  你瞧,人们总是追求一种稳定的环境。咖啡馆和夜总会相比,毕竟前者适合居住。

19.  事实上,人们对于居住的关注,是环境大于建筑。太突出建筑的,多数只能说明环境十分糟糕。

20.  另一个事实,中国大多数城市对于居住环境的基础设计,都差不多。因为中国城市长得几乎都一样。

21.  “虽然大都市区的存在已经并不罕见,但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大都市区能拥有一些强烈的形象特征和鲜明的结构,所有著名的城市都苦恼于周边地区的千篇一律,毫无个性的蔓延。”——凯文·林奇,麻省理工学院城市规划系创建者,也这么说。

22.  所以城市除了地段之外,对项目基本帮不上什么忙。世界都一样。

23.  贝肯山从风格、感官,到居住形态均与周边城市功能有着强烈的区隔,其作用、副作用、地位、城市目的也完全独立于城市。

24.  研究贝肯山项目的规划,引用了凯文·林奇对于研究城市规划引用的五种元素——边界、道路、区域、节点、标志性。

25.  好的街区首先要有明确的边界,越明确越好。

26.  边界是宣示主权用的。

27.  颜色,尺度,建筑形态,或者其他也行,与外部要有区别。漂亮迷人,要么就尽量神秘,总之能清晰地与他人划清界线,保持立场。

28.  贝肯山的很多外立面平行于外部街道,并且建筑的每一栋都会根据不同的入户单元拥有不同的材质与色彩,就像不同年代、有前后顺序的建造。一座建筑上也拥有了不同高度的屋顶。

29.  想想就够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很好,而且完全独立于周边的城市环境。

30.  开发商的设计部与工程部因此为自己找了不少麻烦。

31.  其实每个好社区都该有一条明确的边界,悦目而迷人,但非请莫入。

32.  一个独立街区必然是融合地带,就像一座微型的城市,也有自己的板块划分。

33.  商业区、广场区、住宅区,有的开敞有的封闭,这些是一个街区的必要条件。

34.  还有一座教堂。天津滨海核心区的第一座教堂,值得狠狠宣扬。

35.  人们在里面被道路引导,编织出一套复杂的行动轨迹。

36.  而在这过程中,有意安排了许许多多的节点,大大小小的广场,雕塑,座椅,喷泉……如果你有足够的时间,你将得到足够多的小惊喜。

37.  至于标志性,请重新阅读第34条。

38.  信仰不是最重要的,标志性也不是最重要的,我们的宣传角度是:年轻人,有几个不想在教堂办一场婚礼。

39.  而以上的一切,最重要的是街道。

40.“当你想到一个城市时,你脑中出现的是什么?是街道。如果一个城市的街道看上去很有意思,那这个城市也会显得有意思。”——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死与生》

41.  街道就是社交圈。

42.  人行街道最佳尺度是15米左右。天津的老和平路是14米。北京的王府井大街实在是太宽了。

43.  贝肯山生活主街基本如此。而且,还有浓荫。

44.  街道与街区的最大作用是编织一张生活的网。其中的场景有如电影。

45.  街道上会发生众多微不足道的公共接触,正是这些微小行为构成了街道上的信任。它来源于人们在咖啡馆前停下来喝上一杯啤酒,从杂货店里得到一个建议,向报摊主提供一个建议,在面包房与别的顾客交换主意,向在门廊边喝可乐的两个男孩点点头,在等着被叫唤吃晚饭时,向女孩子们瞧上一眼,赞美新生婴儿,互相比较他们的宠物狗,对某人外套的褪色表示同情,等等。

46.  街道反而应该是社区最安全的地方,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死与生》里这么说:安全不是主要由警察来维持的,尽管这是警察的责任。这里将组建一个互相关联的,非正式的网络,让人们能自愿地使用并喜欢它,而且在正常情况下很少意识到他们在起着监督作用。这种情况下街道的安全工作做得最不费心思,也最不容易出现敌意或怀疑。

47.  所有伟大的街区都呈现出相同的形态。有让人聚集的地方,教堂、广场、集市,人们从家里走出,向那里聚集,人群也因此在街道上流动起来。

48.  周日的下午,坐在教堂前的长椅上,正对着一个小广场的全景,广场上人不多也不少,那背后是一片树林,再之后是一片红顶的房子,身后是咖啡馆的墙,旁边五层高的楼投下悦目的蓝色调。悦耳的声音,人们在低语,远处偶尔汽车的声音,还有石板铺地的广场的脚步声,不时远处工地传来鸣响。鸟儿,是黑色的点,愉悦的飞翔,在天空中勾划着短促的波形图案,这里正是假期的头两天,人们的步伐已经显得悠闲缓慢。两个修女交谈着,手语生动,她们走过广场,步履轻柔,头巾在风中飘动。我坐的长椅木色已经有些发暗,前面广场青铜的塑像背对着我伫立在基座上,教堂的盔胄顶各不相同,他们从尺寸相同的基座上升起,愈近塔顶,愈显得各具特色,其中略高的一个屋顶的塔尖配有金冠。——彼得·卒姆托

49.  街道是人际关系的润滑油。想想看,那里或许正在举办婚礼、有人约会、亲吻、拥抱,心在哪里,眼睛就在哪里。然后,看见教堂的尖顶,错落的房子,这里好像非常熟悉,和某个电影中的场景很相似。还记得吗?熟悉造就满意。

50.  卖房子要到街上去。

51.  就写到这儿吧。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