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让这世间一切走向你,那是至悦。就像海边的巨大橡树,每一棵都有着与众不同的拧转、扭曲与混乱形状……这是它们对自己住在风中的表达。
——道元禅师
一、结庵
一千多年前,马祖道一自闽南佛迹岭出发,一苇渡江,以期寻得落钵之地。他仰观天象,俯查地理,终于寻得今天的宜春,古称袁州的一处深山林涧。
可能那天天儿不错,星云汇聚,万象云屯,总归吧,天意昭然,大禅师马祖相中了这块山林,并且决定停下来歇歇脚,于是结庵。
宜春,这块圣地加上它后来的故事,让它成为了“中国禅林”。名符其实。它的气象被后世人描述为“山明水秀,土沃泉甘,其气如春,四时咸宜”。
这也是我们这次新接手项目的所在地。
二、参禅
马祖之前的禅僧,托钵乞食,用现代话讲,接近于有信仰的游击队员和爱自由的流浪诗人,他们或栖居岩石洞穴,或寄居律宗寺院,漂泊,无定。
浪漫是表面的,内部几近崩塌,于是有戒不守、有律不循、争当法嗣,争夺袈裟也就开始出现。
马祖,复有马祖弟子百丈怀海,创洪州宗,建禅门丛林与规式。
这些游僧,用自由换来了安定,修禅更能潜下心来,但也有了必须要遵守的“清规戒律”。
马祖实现了自佛陀以降禅宗史上最伟大的改革,所以胡适曾说过:真正的中国禅宗不在慧能而在马祖道一。
马祖的经历仿佛在说,舍不得小自由,换不来大自由。
三、江湖
从此之后,天下僧侣,不是到江西参访马祖道一,就是到湖南受学石头希迁。人们进山、出山、上山、下山,以期学会顿悟之道。久而久之,就有了“江湖”,也就有了“跑江湖”的参禅之人。
这不是庄子“相濡以沫”的江湖,不是李慕白杨名立万的江湖,不是令狐冲退出的江湖更不是独孤求败归隐的江湖,这是禅宗的江湖,一条连接江西与湖南的悟道之路。
四、出京
一千年之后,我们进山,准备去参访马祖们的“江湖”。
12月9日,“大雪”刚过冬至未临,北京除了冷,更多了霾,落地宜春明月山机场的时候,因为天气,飞机在天上盘旋了一个小时终无法落地,最终取道长沙。
原来,天气也总是互通有无。
五、进山
项目地块不在市区,在山里。
我们走昌铜高速进山,从宜春到宜丰,早上七点出发。
太阳渐渐出来,雾渐渐淡了,车子越开越快,看见群山一直在前,隐在雾里。隐在远方。
突然想起《东邪西毒》的一个桥段。在一片孤寂得看不到边的沙漠里,洪七问欧阳锋“这个沙漠的后面,是什么地方”,欧阳锋说,“是另一个沙漠喽”。
片子的最后,王家卫借着欧阳锋的口说,“每个人都要经过这个阶段,看见一座山,就想知道山后面是什么。我想告诉他,可能翻过山的后面,你会发觉没什么特别。但是他不会相信,以他的性格,自己不试是不会甘心的”。
六、洪七
我总觉得洪七和欧阳锋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一个是乐观的人,一个是悲观的人,一个是参的人,一个是悟的人,一个是执的人,一个是彻的人。
在我对禅一知半解的了解,佛陀更接近于欧阳锋。
佛陀是个悲观的人,他参透了失望了开悟了,于是不再执了。
我周边的人,更接近于洪七,有着亢奋进取一般的虚假繁荣。
大多人不愿放下既得利益,这算不算执呢?
12月9号那天,我们要开始我们的寻禅之旅。
七、我执
我见过很多人,他们并不纠结于执或不执,他们想都不会去想心灵这件事,对他们来说,这过于矫情。他们活得生猛而执著——他们说,“在所不辞”。
可是心灵也会遇到难题——乔布斯不是嘛!
三个多小时的山路颠簸之后,宝峰禅寺到了。
六、归葬
书载,唐贞元四年正月,马祖走访石门山,见一平坦林地岩洞,于是告之随行“下个月,我朽败的躯体将归息于此”。二月,马祖沐浴后跏趺入灭,其弟子依师生前指示,将舍利建塔归葬于宝峰山。
活得明心见性的人,连自己的祭日都心知肚明,这样的人,简直是神话。
我们脚踏在马祖入灭的土地上,宝峰禅寺,可是却很难通感一千多年前马祖的心境。
七、通感
六祖慧能之后,“一花开五叶”,禅宗有了五个分支,而五宗里有三宗的祖庭都在宜春。
这三宗里面,既有乔布斯所参悟的曹洞宗,又有对日本文化影响深远的临济宗。日本的茶道、花道、书道、剑道、武士道,甚至能乐、电影都受到禅宗莫大的影响。
小津安二郎里的暮色苍茫与留白的忧伤里也满含着禅意。
而我们的祖庭却有一种尺度过大的空洞感,里外崭新的局促感。
我们去看了马祖的道场,怀海的道场,临济宗的祖庭黄檗禅寺,沩仰宗的祖庭栖隐禅寺,曹洞宗的祖庭普利禅寺,我在寺里看不到时光之脚踏磨万遍之后土地上的印痕,也看不到时光之手抚摸万遍之后柱子上光阴的厚度。
崭新的建筑完全切断了通感的路,让人找不到回看的方向。
看历史,会发现审美的断层。秦有焚书坑儒,汉有罢黜百家,唐有武宗灭佛,晚清国运式微,近有文革全民催眠……百花争鸣,说说而已。当“真善美”都摆在庙堂里了,历史也只能被粘贴在墙上。
八、山藏
而山藏着通感。
在这里,寺刹与山是连着的,寺刹后面是高高的林木茂盛的青山。
绕过百丈禅寺的寺门,沿着人工铺就的石阶一级一级向上,身旁是茂盛的竹林,地上是杂草,半山腰上,一块“天下清规”的大石赫然入目。朱红的字落拓在长着厚厚青苔的大石上,盯了很久。
以为能盯穿时光。
走依山就势的古道去寻访普利禅寺。近洞山山口的一处牌楼上,刻着“古洞云深”四个大字,直觉庄严。寺刹正在翻新,在老基址上进行新的工程。近六点,晚饭时间,看见柴房里冒出的青烟,听见梵钟敲响,觉得隔着一个时空。
在临济宗的祖庭黄檗禅寺里,寻着山路向上,有葬众僧遗骨的普同塔。深山里,一座座斑驳的墓塔散落,祖山、祖庭、祖塔散落林间山涧,令人唏嘘。
九、别过
从普利禅寺出来的时候,将近七点。一位小和尚送我们出寺。
夜黑得很,能听见风吹叶动的声音,一路无语,能听见脚步的踢踏声。出庙门的时候,我们很合传统地,和小和尚说再见。“再见,再见”。
透过一束束向前的手机光,我听见他微微说了一声“就此别过”。
和我们语境非常不同的一句话,但却洞穿了黑暗。
我觉得,这句话是我那天听见的最令人感动的一句话。
真的。
与我们平时生活相去甚远的一个世界里,藏着另一个语境。
十、吃茶
一个怎样的社会才会有精气神去怀古?
想象中,存在这样一个古寺。
淅淅沥沥的春雨在下,茶室里,老和尚在泡一壶清明前茶。
梁上有燕子新筑的巢,泥痕未干。古寺墙根的青苔吸饱了水,变得湿润而饱满。古寺的墙面在雨水的浸润下,又剥落一层外衣。从虚掩的窗口向后山往去,松月清石,水雾朦胧,竹林正盛。
雨何时停呢?
小和尚突然头戴斗笠冒雨跑进来,手里是刚从后山采摘来的新鲜野果。
雨不知道何时能停。
老和尚说了一句“吃茶去”。
十一、下山
我们下山回市区,车行在漆黑的高速上,车灯从黑暗里划出一束光明。
突然觉得车像浮在黑暗的海上,四周是不可触,不可感的黑暗。
古人上山、下山、进山、出山,在深山古寺里明性见心,在一束光明里观照整个宇宙。我们上山、下山、进山、出山,却只在滚滚红尘里寻得了禅的吉光片羽。
“红外线”:红人的8小时以外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