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深红】文案们,一起转行当演员吧

文/红鹤文案  尹涛

文案应该向优秀的演员学习。也许有人觉得这跨度有点大,是不是哗众取宠啊?不是,这个话题很严肃。

为何向演员学习

为什么向演员学习?因为两种工作在内核上是相通的,都是制造共情。好的演员要能深入角色的内心世界,好文案要能深入受众的内心世界。知己知彼嘛,了解他们想什么,才能演出、写出打动他们的作品。

按照现在流行的方法来分,演员的表演方法有这么三个流派——表现派、体验派、方法派。

所谓的表现派很好理解,他强调肢体的训练,要将各式各样的表演符号植入身体。比如,演老人,就是驼背,走路颤颤巍巍;演公务员,就是热情洋溢,从不推三阻四;演城管,就是急公好义,扶助乡里。

文案里也有表现派。随手翻开一本杂志,就看到了这么一篇澳门某酒店的广告,标题是“在这里,您就是皇族”。够直接,但俗不可耐。这类表现派的文案随处可见,比如讲繁华就提曼哈顿,说景观好就提纽约中央公园,逢别墅必出将入相……

       表演的方法派是体验派的延续和补充,没有本质区别,所以这里只谈体验派。所谓的体验派,就是让演员深入角色内心,与角色合而为一。这种表演,可以营造梦境。

讲一个故事。欧洲有位演员,技艺高超,不论扮演什么人都惟妙惟肖、形神兼备,常常让观众入戏而不可自拔。有一次,他在某剧中演一坏人,真是让观众恨得咬牙切齿,最后大家竟蜂拥而上,将这位演员活活打死在舞台上。

这种造梦的能力、扭曲现实与梦境的能力,是文案应该学习的。

向演员学习什么

不要学表现派,不是说表现派是错的,只是说表现派不先进。虽然表现派也能出大师,比如卓别林,比如马歇·马叟,但表现派更多的是模仿,力求还原某个场景,力求接近真实,对于文案来说,借鉴意义不大。举例来说,如果没有在果岭挥杆的经验,没住过别墅,就要拒接写一篇高尔夫别墅软文的工作单吗?

更重要的是,表现派文案现在也不流行了,对于文案来说,时刻站在潮流的风口浪尖,是基本素养。

       要学就学体验派。吴秀波是个好同志,《黎明之前》有一场戏是要拍他心情沉痛,趴在车里,情绪悲愤至极,用尽全身的力气不停的敲打方向盘以发泄悲愤。据说,他拍完后发现,由于完全投入到了角色中,敲打方向盘的胳膊已经轻微骨裂。

这是文案的好榜样。好文案的工作方法也是这样——将自己投入到广告受众的角色中去,洞察自己需要什么,然后沿着这个“需要”,让故事发生。还是那个高尔夫别墅的例子,文案也许打不出小鸟球,但可以理解高球爱好者的心理需求——健康、社交。把握这两点,写出的文案就有体验派的气象。

体验派的体验从哪里来呢?可以调查,可以访问,可以看报纸,可看小说,可以亲身体验。所以文案的准备工作不能是空想,而是一系列细致、枯燥的工作,在此基础上找到洞察,然后再将洞察进行包装输出。

如果让文案去向外星人推销商品,那么体验派也就失灵了,因为没有现实经验,外星人的心理我们无从体验。

前面提到了澳门某酒店的表现派做法。同样是酒店广告,体验派的做法是像丽兹这样——“所有的梦境都发生在丽兹”。或者是像香港半岛酒店这样——“我一直想到你的房间看月光”。

关于体验和洞察的关系,举一个自己的例子。做过秦皇岛的一个项目,这是一个在滨海城市而又离海比较远的楼盘,客群主要是地缘客户。进行报广创作时,我回想自己真实经历过的海滨城市生活,一切都很好,但潮湿是个大问题。于是就找到了“潮湿”这个切入点。接下来就有了如下文案“外地人不觉得潮湿是个问题,秦皇岛人谨慎地与海保持着距离”。当时,大多楼盘都在讲自己靠海、瞰海、邻海……报广出街,顿时有一种殴打小朋友之感。

       好文案,在创作的过程中,是要舍去自我的,用移情创造共情。如此一来,便潜移默化地完成了“体验派”表演技术的淬炼。常听广告同仁说:以后年纪大了,腰椎不行了,写不动文案了,怎么办?去做演员吧,或许一入行就是体验派高手,这可是刘天王德华努力了半辈子也很难触及的高度。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