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深红】对标不过是人类的一种本能

文/红鹤集团创始人董事长  李雪凇

对标管理在地产行业,是一个显学。其本质就是一种模仿竞争,比较、模仿是人类的本能,当我们面临一些新的问题,进入一个新的领域,就会本能地想想别人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别人是怎么做的,这是人的一种思维惯性。对标管理只是人们惯常的思维方式的一种延伸和整理,就是将它进行系统化,提炼关键指标,进行量化。因为人们需要指标和衡量,然后才能决定自己是否要弥补自己的缺点。

这一期的《深红》,我们选「对标」作为主题,为什么选这个主题呢?主要基于我们服务作业过程中最看重的一个分析方法,竞争分析法中包含的一个模块——找标杆的放大。

这也是我在服务过程中发现的地产行业的一个现象,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几年地产行业有几个特征,第一个特征是复制,第二个特征是集中度的增加,第三个是学习,这三个特征之间是有关联度的。具备规模扩大可能性的大企业,规模化发展的诉求越来越高,因此他们需要整理自己的优势产品,总结产品规律,形成产品线,以便用于复制;同时,他们还需要学习行业内的优势产品、标杆产品,模仿过来,得以复制。这个年代的主旋律就是复制,复制可以在最少的人力资源、最大化效能基础上,控制成本。

对标管理在地产行业,是一个显学,主流趋势,所以在这种背景下,作为服务企业的我们,也要关注和重视这种方式。同时,作为一个开篇,从「对标」开始,我们计划系列地将红鹤的方法论逐步向内部同事进行灌输和强化。

「对标」的字面解释就是对照标杆,也叫标杆管理法(Benchmarking),bench就是长椅子,mark是做记号,这个词的词源就是在你的座位上找到一个位置,做上一个记号,本质上就是一种比较和模仿。当我们面临一些新的问题,进入一个新的领域,就会本能地想想别人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别人是怎么做的,这其实是一种思维惯性。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来讲,人们并不陌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面对日本产品以其高品质、低成本进入市场,使美国丧失竞争力时,美国向日本和世界优秀企业学习的过程中,施乐公司率先将其系统化、理论化成为一种完整的管理方法了。对标管理本质就是一种模仿竞争,比较、模仿是人类的本能,对标其实只是人们惯常的思维方式的一种延伸和整理,就是将它进行系统化,提炼关键指标,进行量化。因为人们需要指标和衡量,然后才能决定自己是否要弥补自己的缺点。

对标的实际应用非常普遍,对于企业管理的意义非常深远,被称为90年代三大管理方法之一。它也影响了这二十年方兴未艾的房地产行业。比如作为行业之首的万科,一开始对标新鸿基,后来对标帕尔迪,然后有一大批公司学万科,尤其是早期的万科,就是在《万科周刊》影响下、有清教徒精神的万科。以冯仑为首提出“学习万科好榜样”,当时几乎所有的开发商都学习过万科,很多企业后来都成了标杆企业,其中的佼佼者是龙湖。龙湖当时明确提出学万科,当时吴亚军吴总亲自带队前往深圳考察,包括他们的产品系,如滟澜山、好望山那个西班牙托斯卡纳的产品系就是模仿万科·兰乔圣菲,学得很彻底,包括他的企业文化、人文精神方面,都有早期万科的痕迹。后来大家又开始学龙湖,尤其是龙湖的园林和管理。还有没进行全国化扩张时的星河湾,是很多作坊式、以老板个人为核心领导的企业模仿的对象。还有很多企业学瑞安新天地、学新鸿基等等。后面我们会花一些笔墨,给大家整理一些案例。

我们红鹤也很早就做过对标。最早的时候,我们学习万科,那时候主要是受《万科周刊》的影响很厉害。万科是我们的客户,又是最受尊重的地产商。我们学万科什么呢,学万科的企业文化,我们第一次员工手册改版,整个就是模仿万科的员工手册而作的,叫《健康丰盛的人生》。不过毕竟企业属性不一样,所以就是学企业文化。

06-07年的时候,我们集中学习过奥美。我们请从红鹤去奥美的老员工专门给我做过一个报告,专门讲红鹤跟奥美的差别,我当时同几乎所有层次的奥美人都有过交流,我跟他们的董事长是好朋友,经常在一起交流;同他们当时的总经理以及基层各个岗位的员工都深入交谈过,甚至到IT负责人;我还看了很多奥格威的书,总之是从各个方面收集他们的资料。我们的流程部就是仿照奥美设立的,我们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受奥美影响,我们很多有利于创意人员工作的文化和管理措施都是受奥美影响的。

我们还学习过世联,主要是它对房地产的看法,它的知识管理。

建筑设计公司我们也有学过,赫尔佐格、OMA我们也学过,对标他们的什么呢?学习他们对于城市的态度,对每个方案的态度和做法。我们的十年文献展,就是受赫尔佐格的25年纪念展的启发。他们将20多年工作的项目模型进行集中展览,几千件作品展示在一个大厅里,像个垃圾场一样,但非常震撼。OMA有一个研究机构叫AMO,OMA是设计机构,AMO是它的研究机构,是和哈佛大学合办的,他们做过很多有影响力的研究。这是我当时想做、但没做起来的一个事情,到现在还此心未死,就是和一些大学合作,做一些研究性、有意思的课题。

今年,在我们的标准化作业流程中,我们专门设立了对标研究这个模块。我认为这项工作是我们所有分析里面最有价值的一部分,因为产品分析、市场分析等板块,代理公司、甲方市场部已经做得非常完备,我们每次提案时最出彩的就是案例研究部分,它是一种有针对性的学习,是通过诸多案例研究,从中挑选出跟本案相关、与本案气质相同或相似的案例作为标杆进行的有针对性的分析。你可以将案例研究聚焦,成为对标,进行分析和模仿。之所以将方法模块化,原因是广告公司其实并不擅长理性分析,这是我们的教育体制造成的,理科生缺乏美育,而文科生缺乏理性思维、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我们的标准化作业,就是对以感性见长、理性缺失的广告人的补充。从组织上来讲,能让资浅的员工、新员工很快掌握红鹤的方法,其实就是一种傻瓜软件的模式。

最后,我来说说对标的局限性。哈佛大学的扬米·穆恩(Youngme Moon)教授写了一本书叫《差异化——逃离竞争的群体》,这本书由中信出版社引入国内,作为营销噱头,书名被改为《哈佛最受欢迎的营销课》。这本书恰恰是对对标的一种反思。因为对标是最重要的竞争工具之一,只要谈竞争,就会用到对标定位图。而这本书对整个市场营销行业进行了一个反思,提出真正的差异化就不能去做对标。以汽车行业为例,沃尔沃强调安全,斯巴鲁强调操控性,路虎突出山地功能,但当越野车强调舒适性,所有汽车都在强调安全性的时候,其实不自觉的都在用对手的指标来衡量自己,认为自己的不利点就是弱的地方做得不够好,于是根据对手的标准进行补足,这就造成了趋同化。我们实际是在对标过程中丧失了差异性,这是对标过程中最该引起我们注意的地方。他里面举的例子都是对标的反例,如苹果、MINICooper、哈雷摩托、Google,当大家都学雅虎用大量内容布满整个网页时,Google提倡简单,就提供一个搜索条;当所有人做用户调研时,苹果说不用调查用户想要什么,我只做人们需要的;当所有人都做流线型时,哈雷就仿古。其实这才能保持自己的个性,保持自己的长处,这与对标法是相反的,我们不一定要补足自己的不足。关于差异化,我们以后会专门来谈这个问题。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