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红鹤副创意总监 柏叶韬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我们有幸在2013年上半年接触了一批奇特的项目,它们有一个共性:开发商都是首次操盘,却拥有极强的地产、奢侈品认识,这当中以泰鸿集团最具代表性。与学习型的企业合作,让我们重新回归到学习的状态,让我们重新思考我们的工作,重新梳理我们的工作。
我们惊喜地发现,泰鸿集团的工作方法论,正是红鹤曾经引以为傲但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得到很好传承的创作法宝,我把它总结为“学思辨悟”,也是这一期《深红》的主题——“对标”在我们创作过程当中的运用。
学
学,不是抄袭。而是明确方向,建立标准。
如果接到工作单后,立马按照脑中惯有的经验执行或是凭空创作,必然会造成方向的偏差。我们的创作人员常常苦恼:我觉得挺好的啊,客户完全没有审美啊!为什么创作人员自己觉得好的东西,客户不买单?首先就是没有对“好”建立标准。什么是“好”的?什么是适合这个项目的“好”?这个标准不是你捏造的,不是客户指定的,而是从市场成功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举一个例子,如果客户部下发一个关于名片创作的工作单。作为创作人员首先应该开始搜索这个企业的同行,他们的名片是怎样的。然后总结出规律,形成初步指导。
同时,在客户“出身”愈发庞杂、言论多元的今天,要实现创新和突破,我们的取材方向不能太单一,我们必须从各个行业摘取样本,进行跨界学习。在与泰鸿的合作中,我们学习到一个关键词“全光谱”。继续以名片制作为例,创作人员除了搜寻本行业的案例,还应该搜集其他行业的名片案例,例如奢侈品行业、咨询行业等,甚至是特殊材料、猎奇设计。
关于“学”的7个问题:
1. 我们想成为谁?想达到什么目标?
2. 我们现在与谁相似?
3. 放眼全行业、全国甚至全球,我们可学习的榜样有哪些?
4. 他们好在哪里,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5. 他们有哪些失误和不足?
6. 我们如何避免不足,是否能实现超越,在哪个层面?
7. 我们怎么做?
思
决定创新,形成专属定制,实现超越的关键。
首先,我们的创作成果总是会被质疑不够精彩。什么是精彩?套用一个魔术概念。精彩的魔术一般分为三步。第一步叫以虚代实,第二步叫偷天换日,第三步叫化腐朽为神奇。转换为创作语言就是:先拿出一个简单的概念,然后经过各种尝试,进行一系列加工转化,最后用创作成果回应最初的概念,让简单成为惊奇。所以,掌握了资源,不等于掌握了创作。创作必须基于一个强有力的概念,并且这个概念是符合项目气质的,找到概念,为项目注入灵魂,这就需要我们的创造力。
其次,我们在创作的过程中,经常听到这么一句话:这个东西跟我有什么关系?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于,创作人员将手中的案例不加思考地照搬使用。在“学”的过程中,我们已经搜集了一定量的资料,并建立了初步的标准,确定了大致的方向。那么接下来,我们需要对资料进行定制加工,按照企业特性、需求量体裁衣。
最后,当我们的创作成果被接受后,可能还将面对最后的质疑:如何执行。好的创作,总是能被坏的执行摧毁。这是因为我们总是坐在电脑面前,坐在指挥室内,想象着外部世界。所以我们应在客户提出质疑之前,在创作过程中就整理出详尽的执行方案。
关于“思”的6个问题:
1. 创意的思考源点是什么?
2. 创意概念特性是什么,它是否符合项目气质或任务需求?
3. 基于“学”的成果,对项目进行哪些定制?
4. 创新性与细节的考虑是什么?
5. 哪些工艺、形式可以提升创作品质?
6. 执行团队是否有建议?
辨
反复论证,全局把控,避免遗漏,强化创作的重要环节。
每个人都有思维漏洞,这些漏洞会直接导致反复修改甚至徒劳。辨,就是对创作成果的检视,而这个过程往往被很多创作人员忽视。在与泰鸿的合作中,每次提案前,我们总会在内部先进行一次复盘检视,对创作成果进行挑刺和理念巩固。
关于“辨”的7个问题:
1. 体系能否支持最后的结果?
2. 是否达到了预定要求,或者是与众不同?
3. 有哪些地方需要进一步深化?
4. 如何监控出品质量?
5. 是否有遗漏?
6. 有没有更好的可能?
7. 符合预算要求吗?
悟
审视提升,启发灵感,制造成功的临门一脚。
大提报前,最痛苦的莫过于领导看完报告,给出颠覆性意见,导致提案前一晚通宵鏖战。就我的经验而言,这是无法避免的,如果你还想追求完美的话。“悟”就是对可能性的再次探索,它会让一些之前没有被发觉的新鲜想法迸发出来。作为创作人员必须要有自我推翻的勇气,这才能让好的想法不被惰性所泯灭。
关于“悟”的5个问题:
1. 现有资料中,是否还有新的创作线索?
2. 在“辨”中,不同的意见是否得到了满意的解决?
3. 在辨析中获得的启发,能否实现?
4. 已有的成果,哪些值得保留?
5. 回到源点,重温思考。
关键一点,学思辨悟,不是一次性结束的直线创作流程,而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
===================================